消毒供應室承擔著醫院內一切可回收利用醫療器械的回收、清洗、消毒、滅菌、包裝、發放等工作,其工作質量與醫療服務質量及醫院感染密切相關[1]。臨床亟需提高消毒供應室醫療器械管理質量,以此來預防醫源性感染,降低醫療事件發生風險。以往主要對消毒供應室醫療器械實施常規管理模式,不能有效地對各個環節實施質控。而三級質控管理模式可分級實施不同的管理措施,管理工作責任分 明,管理內容細化,可有效地對各個環節實施質控。
( 1) 流程管理: 由副主任護師制訂工作計劃表,采取由 “污” 到 “凈” 的流水作業方式,明確各崗位職責,要求回收器械時核查回收數量及缺損情況,并詳細記錄核查情況; 然后統一進行清洗操作,即使用流動純化水沖洗器械表面污漬,待沖洗完畢,將器械在含酶洗液中浸泡 5 min,然后使用軟毛刷在純化水中擦洗器械上血漬、污物附著部分,重點擦洗器械各腔隙、齒縫處,接著使用高壓水槍 ( 北京精科華美科技有限公司,ML510 型) 沖洗,對于有銹斑的器械,將其浸泡于除銹劑中 5 min 除銹; 所有器械清洗干燥后,將其置于高溫消毒柜中消毒 5 min; 消毒完成后將器械有序擺放在配套的硅膠墊上并放入滅菌箱 中,注意輕拿輕放; 明確不同醫療器械的包裝等級后,先使用氣動包裝機 [揚州諾亞機械有限公司,BY ( F) 系列] 進行內包裝,然后傳送到潔凈區進行外包裝,在完成外包裝后進 行 滅 菌 處 理,明 確 包 裝 無 破 損 后 發 放 至 各 科室,在發放前仔細核對配送清單及物品,避免發放出錯。
( 2) 環境管理: 安排護師對各科室實施紫外線消毒 2 次、空氣培養 1 次,并限制人員流動,要求非本處工作人員禁止入內。( 3) 監督管理: 由副主任護師帶領主管護師不定期對各個環節進行抽檢,認真做好回收查、存時查、放時查、對物名、對數量、對日期、對科室的 “三查四對” 制度,及時指出日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予以改進。